新聞或小說中,有時會看到「砒霜」,砒霜到底是什麼呢?
砒霜,「砒」注音唸作「ㄆㄧ」,用化學式來表示,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白砒,是最具商業價值的砷化合物,及主要的砷化學開始物料,也是最古老的毒藥之一,無臭無味,外觀為白色霜狀粉末,故稱砒霜。這是經某幾種指定的礦物處理過程所產生的高毒性副產品,例如採金礦、高溫蒸餾砷黃鐵礦(毒砂)並冷凝其白煙等。(wiki)
古時候常以砒霜作毒藥,但由於古時技術不夠好,成品常混有大量的硫或硫化物而呈紅色,故又稱「鶴頂紅」,也就是不純的砒霜。文學中有時寫到可以用銀來試毒,那是因為銀會跟硫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事實上,那是因為砒霜不純而含硫,如今技術進步,已經可以製造出不含硫的純三氧化二砷,因此銀也無法準確檢驗砒霜。
砒霜極易被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皮膚吸收,吃下去會發生急性砷中毒,症狀包括嘔吐、腹痛、腹瀉、痙攣、心臟血管產生問題、肝臟及腎臟發炎及血液不尋常凝結等,嚴重會導致死亡,但目前已可用氫氧化亞鐵懸浮液來解毒。
關於砷毒性的醫學記載,可追溯至西元前16世紀。在中國古典文學裡面,砒霜常常出現,如小說《水滸傳》裡潘金蓮就用砒霜毒殺武大郎。此外,拿破崙也被懷疑死於砷中毒。
不過,砒霜並不是單純以毒藥的身份存在這世界上,除了工業與化學用途外,在中國古代的《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中,都有關於砒霜治病的相關記載,說它外用可以蝕瘡去腐,攻毒,殺蟲,止癢;內服祛痰平喘,涌吐,殺蟲,截瘧。現在也有醫學研究用來對抗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AML)。
另外,端午節民俗中的雄黃酒,雄黃為四硫化四砷的俗稱,加熱到一定溫度後,在空氣中會被氧化為劇毒成分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
看更多:端午節習俗為何要喝雄黃酒?雄黃是什麼?原來雄黃不是黃色的,還有雌黃?
(完)
[自問自答x互問互答]
看完文章->自問自答->留言紀錄問題與答案->別人看到你的問題可能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別人看到你的答案可能會覺得還有別的答案->你看到別人的問題與答案時也是類似的反應->互問互答->日復一日->愈學愈多->大家不知不覺就變強了
範例問題:
- 為什麼砒霜有時被用作毒藥,但同時也在古代中國的醫學記載中被提及用於治病?
- 除了毒藥,砒霜還有哪些其他用途?你能找到一些現代應用或醫學研究中使用砒霜的例子嗎?
- 在古代文學和歷史中,我們看到砒霜的記載,例如《水滸傳》和拿破崙的死亡懷疑。你認為作家們為什麼會選擇將砒霜寫在故事中?說說看。
- ……
你也問問看……
小傳媒編輯團隊希望幫助小學生提升寫作力。
若你有作文、新詩、讀書心得、電影觀後感、遊記、小日記…… 等希望得到修改與建議,
或有相關作品希望公開發表,歡迎寄到編輯信箱:editor@news.kidsmedia.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