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日前舉辦興達漁港BOT案「嘉泰遊艇公司修造船廠」動土典禮,其實,BOT三個英文字很常在媒體出現,究竟什麼是BOT呢?
BOT是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的英語字母字首縮寫,是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運用模式之一,作法為政府提供土地,將規劃的工程交由民間企業(私部門)投資興建、並且經營一段時間後,再轉移由政府經營。18世紀中葉的土耳其邀請了國內外承包商共同參與規劃公共部門民營化政策,是最早採用興建、營運、移轉的模式的案例。
BOT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可以減輕政府財務負擔、減少政府面對的風險,同時也可以藉由引進民間資金來活絡經濟。既然有一方降低了風險,也就表示民間業者要承擔風險,而這樣的風險,則是由取得一段時間的特許經營、獲得營利來彌補,並且一般認為民間較有營運效率。BOT模式的另一種問題,是可能會出現圖利廠商的弊案,但這個可以透過制度與合約來克服。
此外,為了達成BOT模式的簽約,通常需要耗費雙方相當的時間,可能造成需投入的資金增加;另一點是在這個授權給民間經營的時間中,政府會降低對這件事情的控制權。
(完)
[自問自答x互問互答]
看完文章->自問自答->留言紀錄問題與答案->別人看到你的問題可能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別人看到你的答案可能會覺得還有別的答案->你看到別人的問題與答案時也是類似的反應->互問互答->日復一日->愈學愈多->大家不知不覺就變強了
範例問題:
- 為什麼政府會選擇使用BOT模式來興建公共設施?這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 BOT模式中,為什麼民間企業願意參與並承擔風險?他們如何從中獲利?
- 在BOT合約中,政府為什麼會降低對項目的控制權?這可能會帶來什麼挑戰或風險?
- ……
你也問問看……
小傳媒編輯團隊希望幫助小學生提升寫作力。
若你有作文、新詩、讀書心得、電影觀後感、遊記、小日記…… 等希望得到修改與建議,
或有相關作品希望公開發表,歡迎寄到編輯信箱:editor@news.kidsmedia.com.tw